走进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| 联盟专家进高校第58站成功举办

2025-02-25 14:58
字体:[]

2025年2月22日,由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专家进高校工作委员会、联盟实践教学工作委员会,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“联盟专家进高校”第58站在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计算机学院成功举办。本次活动以“大模型与软件工程学的未来探索”为核心议题,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约200余人参与,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软件工程学科前沿发展与人才培养路径。

本次活动邀请多位学界领军人物出席并作专题报告,包括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马晓星教授,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彭鑫教授,北京理工大学刘辉教授,国防科技大学毛新军教授。四位专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,围绕大模型技术驱动下的软件工程学术前沿和人才培养进行了分享。活动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胡成玉教授、陈云亮教授主持。

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副校长章军锋教授、国防科技大学毛新军教授分别代表学校和新工科联盟实践工委致辞。章副校长在致辞中出,软件工程作为信息技术的“基石”,已成为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。从智慧城市到数字孪生,从智能地质勘探到资源环境监测,软件工程已经深度融入到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升级的脉络中。此次“联盟专家进高校”活动,不仅为地大师生提供了与顶尖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,更为我校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

特邀报告环节,马晓星教授以《神经符号融合形式推理初探》为题,探讨了符号推理与大模型结合的技术路径:传统符号推理虽逻辑严谨但缺乏灵活性,而神经网络虽擅长处理复杂数据却缺乏可解释性。通过将两者结合,可构建兼具逻辑性与自适应能力的混合推理框架,为复杂软件系统的可靠性验证提供新思路。马晓星教授还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例,展示了该技术在实际场景中如何提升安全验证效率,为工业级软件研发注入创新动力。


刘辉教授在《面向通用大语言模型的数据污染检测》报告中,系统剖析了数据污染对大模型性能与安全性的威胁。刘辉教授提出基于动态溯源的数据治理框架,通过构建多维度数据标签体系,实现训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追踪与异常检测。该方案不仅能识别恶意篡改、偏见注入等污染行为,还可结合联邦学习技术优化数据共享机制,为大模型的高质量训练提供“清洁能源”。

彭鑫教授聚焦《AI时代的软件人才培养》,呼吁构建跨学科、重实践的培养机制。彭鑫教授提出AI时代的育人框架:在知识层融入机器学习、伦理规范等新兴内容;在实践层推动校企联合项目,如开发AI辅助教学系统;在评价层引入敏捷迭代能力评估模型。彭鑫教授特别指出,伦理教育应贯穿教学全程,通过案例研讨引导学生思考技术的社会影响,培养“技术向善”的责任意识,为行业输送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。

毛新军教授以“大模型时代软件教育观”为切入点,结合自身在智能化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实践,深入思考了大模型时代的软件人才要求及培养方法,强调要在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“引入大模型、拥抱大模型”,介绍了将大模型引入开源软件阅读、分析和维护的初步探索,并从专业知识体系、课程体系、教学方法、实践体系等多个维度,分析了如何对软件工程专业和课程进行改革,讨论了将大模型技术和工具引入软件人才培养会带来“副作用”问题。

交流讨论期间,专家和学院老师们一致认为,大模型将深度重塑软件工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,需推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。本次活动为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计算机学院师生拓宽了前沿视野,彰显了新工科联盟和CCF助力高校专业发展的公益使命。